研討會訊息

在地聯盟月會 時間:(二)19:30pm 地點:聯盟工作室

2015/10/14

在最不可能的角落,萌發公民意識新芽-桃園親子共學團

文/黃仲豪

平常日晚上的桃園藝文中心廣場,通常是附近的居民扶老攜幼漫步其中,但是在2015年9月11日星期五的傍晚,卻架起了大螢幕。數百名觀眾聚精會神一同觀賞頗受好評的國片「愛琳娜」,導演林靖傑也特地來現場與觀眾作映後QA。在人稱藝文沙漠的桃園,難得出現這麼有文化氣息的活動,而且還是免費露天放映,讓所有人都可以觀賞。不知情的路人,還可能以為公部門難得作了一件推廣國片的活動,殊不知這幕後推手可是一群全職的媽媽喔。
12112986_900097763418274_1223965124_o.jpg
共學團在桃園藝文中心前宣傳愛琳娜露天放映

這些媽媽們的共通特色,就是對於親子互動想要走出和過往不同的道路,尋求不同的教養方式。其中一位媽媽黃婷婷談到參與親子共學的動機:
現在不管是公部門,還是我們的家庭教育,都還是以權威為主,我想要練習平等的對待孩子。
雖然教養孩子好像是父母和小孩的家庭內事務,但是要走上這樣一條有悖於傳統的路線,如果孤軍奮鬥,難免會有挫折、懷疑、或遇到瓶頸。也因此最近幾年在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的推廣下,親子共學團台灣各地慢慢萌芽,最後桃園這群理念相近的媽媽們,一起在兩年前組成了"桃園親子共學平日團"(以下稱共學團)。在組成共學團之後,小孩子玩在一起,在人際關係和社會化的過程上,練習處理衝突、學習如何討論和協調。媽媽們彼此也可以互相支持,切磋經驗。共學團的戴歆如說到共學團的精神:
「我們所講的共學,不只是小孩子彼此共學,也包括家長共學。起心動念是為了孩子,但是最後也回歸到自己,不只改變和孩子的關係、教養孩子的態度,家長也一起共同成長,互相學習。

除了關心孩子的教養方式,共學團也將關心的層面擴大到教育、環境、與地方文化等層面,因為媽媽們認為教育孩子不能只靠家庭教育,外界社會環境也是一股很大的教育力量。她們甚至還帶孩子去反對黑箱服貿的太陽花運動、以及反黑箱課綱運動的現場,讓小朋友親炙民主的溫度和公民的力量。
12113006_900096713418379_557349408_o.jpg
林冠華的消逝,給共學媽媽很大的震撼


桃園共學團的領隊媽媽彭韻穎之前當過老師,在反黑箱課綱運動時為了搞清楚訴求的來龍去脈,還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。她談到反課綱期間的投入:
以前以為這些搞社運的在幹什麼,社會都被弄亂了!參加共學團之後,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了,才發現說這些人不是沒事做,他們是很努力在做事,反而我們這些不採取行動的人,才是無聲的共犯。
但是為了在現場對孩子作機會教育,這些媽媽們可是煞費苦心。她們在教育部前的帳篷下,運用繪本「不可以」,讓小朋友知道對任何欺凌大聲說不;或是透過把教科書撕掉作成再生紙的活動,以講故事的方式,告訴他們為什麼要作這些事。
12116088_900096886751695_1935673709_o.jpg
運用繪本"不可以",讓小朋友知道對任何欺凌大聲說不


這種公民參與的傾向,在其他地區的共學團身上也可以看到,例如台鐵沒有親子車廂,設備配置對親子不友善,是媽媽們的共同困擾。於是各地共學團透過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於2015年4月2號號召媽媽們一起召開記者會,要求台鐵要設置尿布台、幼兒洗手台、兒童馬桶蓋,並增設親子車廂。最終目的並不是爭取一個設施而已,而是讓社會能從兒童的視角來看世界,理解並接納兒童的特質,維護兒童人權。


不過媽媽們的觀念和立場各有不同,參與的程度和角色也有差異。比較支持社會參與的媽媽,就會帶著孩子親自體驗社會脈動,用孩子比較聽得懂的語言,告訴他來龍去脈。談到這些媽媽的共同特色,共學團的沈佩玲提到:
「其實有去太陽花學運的媽媽其實還不到共學團的一半,這些媽媽的共通特質是關心公共議題及公民自覺。
有些媽媽就比較著重在教養這一塊。但是共學團的精神,就是能夠包容多元的意見和方式,在尊重每位成員的精神下,讓每個家庭都能共同學習成長。
12168259_902456909849026_489220088_o.jpg
共學團在反黑箱服貿的現場,「反服貿,顧未來」


最近幾個月共學團開始推廣「愛琳娜」這部國片,以及發起關心桃園市公園遊具設計的平台。原本「愛琳娜」只是幾個媽媽覺得口碑和內容都不錯,具體而微的描繪出社會寫實的縮影,發出基層人民的心聲,每個人都可以從裡面看到自己的影子,只可惜上映一個月就下片了。為了要讓這部國片被更多人看見,共學團在七月作了一場包場放映,後來更擴大為九月的露天放映。當初聽到辦露天放映要七、八萬的費用,很多人都說她們是瘋子、傻瓜,媽媽們還得一起義賣手工餅乾和手工皂來籌募經費。
12162564_900098103418240_891380135_o.jpg
共學團在桃園市文化局前義賣


至於發起桃園公園遊具更新的討論平台,則是因為媽媽們發現桃園區有好幾座公園的遊樂設施都被更新了,變得不實用或罐頭化。像是中正公園就把水泥製溜滑梯換成搖搖馬;三民運動公園也把狀況完好的木製海盜船,換成塑膠製的遊具。這些遊具的適用年齡偏低,比較寶寶化,更可怕的是罐頭化,讓所有公園看起來都一樣,只能供單一年齡層使用。為此共學團成立了一個討論"桃園市公園遊具器材更新"的FB社團,希望政府在做這些設施時,能考慮到民間的聲音。


桃園共學團雖然成立不久,還在蹣跚學步,但是參與其中的媽媽們,卻已經收穫良多。彭韻穎回顧這兩年來共同成長的歷程:
我以前當老師就崇尚愛的教育,花非常多時間和孩子培養感情,但是自己當了共學媽媽之後,才發現以前的做法背後還是包含了很深的權威。要改變,只能改變我自己。現在作的一點一滴,都是在改我自己。
未來共學團隨著小孩漸漸邁入學齡,還可能會成立小學的自學團,希望在桃園找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共學基地,在好山好水的環境下,讓小孩接觸自然生態,讓這幾個家庭實行同村共養,一起與這塊土地上的人、社會、大自然共同呼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